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梅州推进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综述
2020年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现场。非遗(赖运香 摄)
2010年5月,保护国家级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获批设立,见人见物见生进客家文建设j9梅州客家文化的活梅化梅护实保护上升到国家层面,是州推州生综述第5个获批设立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17年5月,态保《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2017-2030)》获批实施后,验区我市坚持以规划为指导,非遗以客家文化为根,保护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见人见物见生进客家文建设整体保护与活态保护理念,客家文化保护工作实现由以个体、活梅化梅护实局部、州推州生综述项目为主,态保向全民、验区全面、非遗整体为主的方式转变,保护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创建工作稳步推进、j9取得成效。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培养专业人才队伍
近年来,我市以推进实验区建设为契机,在全市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调查。并在普查的基础上,系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整理完善工作,对非遗项目实施分级保护;对普查成果建立档案,实行数字化、网络化、规范化管理,特别是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名录项目实施有效的重点保护,为后续保护、发展、利用提供资料依据及操作平台。
“抢救性保护计划是采用数字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的非遗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包括口述片、实践片、教学片和综述片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廖君表示,去年5月,在市文广旅局全面部署和规划下,市非遗保护中心启动了市级非遗传承人抢救性保护计划。目前,该计划第一阶段工作已完成,对第一批次5位市级非遗传承人进行了全方位记录工作。
此外,我市大力实施客家山歌手培养战略工程、客家山歌创作战略工程,依托嘉应学院、梅州市艺术学校,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并成立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组建管理队伍、专家队伍、传承人队伍、民间保护队伍、志愿者队伍等,为实验区提供了雄厚的人才支撑。目前,各类培训学校和机构共培养人才近万名。
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展区。(黄钰然 摄)
健全非遗名录体系
完备传习阵地建设
“噢嘿!(依溜呀)阿叔(个),有好山歌哇你都溜(哇)溜等(哪)来(唷嗨)……”歌声从市客家山歌传习中心传来,曲调优美、押韵上口,有着浓厚的客家语言特色和客家地方特色。目前全市共有100多种客家山歌唱腔(已有原始录音、记谱),深受群众欢迎。除了客家山歌外,广东汉剧、广东汉乐、木偶戏、杯花舞等文化遗产通过深入挖掘、科学梳理,焕发客家文化新的光彩。
游客在展区内驻足观看五华提线木偶。(黄钰然 摄)
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市共有10大类别的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65项,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60人,涵盖了传统音乐、传统技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和民俗等多个类别,初步构建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为了促进开展非遗项目传习、交流、研究、活态展示等活动,我市大力推进传习阵地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实验区设立至今,全市共统筹建设了97个非遗传习设施,其中有非遗传习中心、非遗展示馆、传习所,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传承基地、研究基地等设施,呈现出你追我赶、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有效推动了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目前,我市还正在积极推动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建设。
活态传承客家文化
打响宣传教育品牌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即将到来,我们特别制作了两期视频带大家云游黄遵宪纪念馆”“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展区”……这是我市通过“线上云游”方式助力非遗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个缩影。通过“互联网+”,非遗活态传承也迎来了新面貌,从触网到入网、输血到造血,近年来,我市各个县(市、区)陆续通过线上平台和线下专场演出等形式,吸引广大市民见证我市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触摸梅州历史文化脉络。
广东汉剧走进梅州中学走进学生课堂。(受访者供图)
除了通过非遗项目展示、展演向群众展示传统客家文化的魅力,非遗成果也纷纷走进校园、课堂、教材,创新体验方式、激发非遗新活力。“五岭东趋尽揭扬,中有梅花乡……”日前,梅州中学邀请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专家为有着百年历史的校歌设计了一套具有浓厚汉剧元素的表演动作,将非遗和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校园,真正走进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
客家山歌幼苗班学员演唱梅州客家山歌。(林德培 摄)
自推进实验区建设以来,我市重点打响了文化惠民、传统戏曲、展会活动、民俗活动等多个特色文化品牌。如“客都文化公益讲堂”“客都艺韵之周五有戏、周六有歌”“客家山歌幼苗班”等文化惠民品牌,每年开展文艺精品公益性演出超百场,受众近10万人次。创作了《等郎妹》《桃花雨》《合家福》《白鹭村》等一批叫得响、传的开、留的下的优秀作品,屡获国家级或省级奖项。并连续六年成功举办梅州客家文博会、代表广东省参加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广东日”非遗特色展演活动,使客家文化影响力在海内外持续提升。此外,还利用民间节日传承民俗文化,开展迎新年、闹元宵、赏中秋等活动,如丰顺的“烧火龙”、兴宁的“花灯”、大埔的“祭春”等各种民俗活动,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赏,营造了良好的非遗保护氛围。
本报记者:赖运香 黄钰然
编辑:罗欢欢
- ·粤桂相助赋能新农人!破费相助品牌孵化班将于3月17日开班
- ·第31届世客会主题曲《HAKKA客家》将于6月25日晚全球首发
- ·台风“暹芭”登陆!未来几天,梅州还是“雨雨雨”...
- ·守护稳稳的幸福!明日,这个活动在梅城客都汇广场约你!
- ·侵蚀假期,梅州破费市场“热力值”拉满!
- ·圆梦军旅!7月1日开始下半年女兵应征报名
- ·今日,梅州局地强降水持续!次生灾害防御工作不可松懈
- ·圆梦军旅!7月1日开始下半年女兵应征报名
- ·南农晨读丨绿美大良
- ·深耕乡村助推产业振兴!冯招文回到基层后积极宣讲贯彻省党代会精神
- ·梅州综保区招商队赴广佛开展高质量招商引资工作
- ·@梅州中考生,考前须知!市教育局向你发来一份温馨提醒
- ·广东亮出林业“家底”:减速提质,为今世化财富系统添“绿”增彩
- ·私家车随意占用消防车通道?不可取!
- ·责令整改81家单位!梅州市开展消毒产品标签说明书专项整治工作检查
- ·嘉元科技白渡生产基地一期项目三号车间顺利投产
- ·侵蚀假期,梅州破费市场“热力值”拉满!
- ·撸起袖子为生命“加油”!梅平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组织无偿献血活动
- ·“夏”来好运“莲莲”!梅城客家公园睡莲盛开美如画
- ·梅州2022年中考今日开考!11万余少年提笔追梦
- ·武梅铁路3标来了“机械家养友”!试验机械人“小砼”上岗啦~
- ·有责任有担当!南方电网广东梅州供电局派出两批291人驰援清远抗灾复电
- ·个税汇算将于6月30日结束,@尚未办理纳税人,抓紧办理!
- ·系靓听!第31届世客会主题曲《HAKKA客家》童声版MV正式发布
- ·趁东风,植新绿!梅州市委台港澳办睁开“爱绿植绿护绿兴绿”主题党日行动
- ·30条“禁令”发布!梅州给校外培训机构“立规矩”了!这些红线不能踩...
- ·现代化海洋牧场装备“格盛1号”首季试养章红鱼起捕上市
- ·丰顺县坚真纪念馆“全国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揭牌!
- ·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企业界委员到市农商行系统党委开展“助企惠企促发展”座谈活动
- ·“暹芭”还没到,又一个台风生成!梅州接下来的天气...
- ·清明节假期出行,公安部这份交通安全提示请查收→
- ·已支付赔款超三千万!梅州保险机构加快强降雨灾害理赔,为受灾群众和企业撑起“防护伞”
- ·铁路暑运拉开序幕!梅汕线所辖各站预计将在暑运期间发送旅客24.86万人次
- ·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梅州市举办“专精特新”企业专业讲座
- ·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车载流动医院”试点
- ·梅州市交通运输局:当好开路先锋 挑好畅行担子